爱晚工程    组织机构    领导致辞    机构动态    新闻中心    爱晚金融    爱晚视频    爱晚中心
 民政要闻    政策法规    民生养老    专家论点    老龄产业    社老服务    区域发展    老有所为
今天是 2025年4月30日   农历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初三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爱晚工程    组织机构    领导致辞    机构动态    新闻中心    爱晚金融    爱晚视频     爱晚中心
民政要闻    政策法规    民生养老    专家论点    老龄产业    社老服务    区域发展    老有所为
今天是 2025年4月30日   农历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初三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区域发展 >> 阅读正文

南京养老院出新招 按月缴费“逼”子女常来看父母

时间:2013-7-24   

    来源:现代快报 
   

    已于本月实施的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以上的规定也被解读为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
    离开了家庭环境,住在养老院的老年人,往往更需要子女的问候。那么,新法实施大半个月后,子女看望老人的次数增加了吗?昨天,南京多家养老院负责人表示,没有感觉到明显变化。不过,养老院实行了一项按月缴费的新举措,主要是为了让子女常来看老人。现代快报记者项凤华
    探访老人的子女多了吗
    养老院
    没变化
    不来的就是不来
    在南京鼓楼区银杏树老年人服务中心,今年85岁的孙奶奶看到记者,非常热情地招呼。“我去年9月1日进来的,在这里住得挺好。”孙奶奶一提到儿女就夸,“我三个孩子,都对我很好的,隔三岔五来看望我,给我送吃的、用的。其实我知道他们忙,没时间,现在我在这已经习惯了,都不愿意回家。”孙奶奶笑着说,“我女儿虽然退休了,但是她要帮忙带孙子,等到周末她媳妇休息时就来看我,瞧,这是她周日带给我的干切牛肉。”老人献宝似的把碗盖打开,一个小碗里,还有一半的牛肉。
    相比孙奶奶的开朗,年过八旬的候爷爷就有些落寞,他一个人独自坐在屋子里。看到院长纪林秀来,他就拉着纪林秀要求换房间,“我很想两个儿子,一个晚上就睡了3个小时。”候爷爷说,他在数日子,还有20多天,大儿子就要回来了。纪林秀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老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国外,小儿子也在外地,“其实,周日,大儿媳的弟弟才来看望过他,给他带了红烧排骨和一个西瓜。可看望他的毕竟不是儿子。再加上,看到同房间的老人,有儿女常来看,心里很难过,所以要求换房间。”
    纪林秀拿出一本探亲家属登记册,册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家属探访记录。“这个月的探访人数基本上和平时差不多,‘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了,并没感觉到探望老人的子女数量明显增多,不来的就是不来。”纪林秀说。
    有的子女常来,老人也很高兴,就像小孩子一样,逢人就讲“我儿子来看我,给我带了什么菜。”纪林秀为难地说,每过完双休日,院里的冰箱就塞满了,都是老人子女送来的菜,而老人舍不得吃,常放好久。每天查房,工作人员都会带个塑料袋,专门用来倒老人房里已经变质的食品。
    如何让“常回家看看”更可行
    养老院出招
    按月到养老院缴费,至少每月来一次
    “怎么不跟子女一起住?”对于现代快报记者的这个提问,九成的老人都说了同样的理由,“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他们忙,我住在这里挺好。”真美好好和园养老院的负责人李思美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别看老人嘴上说的很好,为了体谅子女工作忙不想成为他们的包袱,其实他们心里还是盼着子女能常来看望的。”
    李思美坦言,“常有老人突然说,想孩子了,让我们打电话叫他们来。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也很为难,子女把老人送来养老院,就是希望我们能照顾,老是给他们打电话,怕被人嫌的。”
    为了确保子女能常来看老人,南京多家养老院不约而同采取一个措施,即按月缴费。“一个月缴一次费用,至少每个月来看望老人一次。”纪林秀形容他们这样做是在自找麻烦,费用一次性缴清了,才省事呢,”可我们做的是爱心事业。老人年纪大了,一天一个变化,希望子女能关心老人的健康状况。”
    对此,也有人好奇,那转账或是汇款、半年缴,行不?对此,纪林秀表示,费用缴纳方式,他们并没有约束,季度缴、半年缴,都行。李思美透露,目前,她的五家养老院入住了300名老人,绝大多数都是按月缴费用的,仅10多人是一次性打半年或是一年的费用的。“其实实行按月来缴钱这个举措,只是个提醒,让儿女心里有个牵挂。关心老人的, 会常来看望。不想看的,怎么提醒也没用,我这边就有一个案例,子女可能是和老人闹矛盾,即使每次来缴费,也不上楼去看望下,钱放下就离开了。
    省老龄办副主任建议
    把看望老人写进养老院的《亲情协议》
    “常回家看看”被正式写入法律。有人质疑,究竟怎样算“常”,“看看”又该怎么“看”。对此,江苏省老龄办副主任牛飚说,将看望、问候父母入法,在法律责任上没有多大可操作性。比如,本月初无锡的案子,最后判子女至少两个月回家看望一次,并没有处罚措施。说实话,将这些“柔性关怀”入法,其导向意义大于现实的惩罚意义。
    “江苏现有老年人一千多万,其中‘空巢’老人占一半。未来20年内,还将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持续快速增长,达到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这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庞大社会群体。”牛飚认为,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有必要通过法律唤醒年轻一辈的精神赡养意识,让“常回家看看”成为社会共识。 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常回家看看,还应该经常向老人致以问候,“现在打电话、视频,都很流行啊。”
    给老人更多关爱,除了法律约束,我们还能做些什么?牛飚建议,可以通过养老行业协会来督促各地制定一份《委托护理协议书》范本,将子女常来养老院看望写进去。从法律责任来看,每个单位都有责任提醒子女经常看望老人。对此举措,大家热议,“这份协议就叫《亲情协议》,既是对老人的一种安抚,又是对子女的一份提醒,别忘记了自己赡养老人的责任。”“如果几个月不来,就把这些子女的名单列入养老院的‘黑名单’,你想想,连自己的爹妈都不去照顾,可想而知,这个人的责任心也没多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