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晚工程    组织机构    领导致辞    机构动态    新闻中心    爱晚金融    爱晚视频    爱晚中心
 民政要闻    政策法规    民生养老    专家论点    老龄产业    社老服务    区域发展    老有所为
今天是 2024年4月26日   农历 农历 甲辰年(龙)三月十八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爱晚工程    组织机构    领导致辞    机构动态    新闻中心    爱晚金融    爱晚视频     爱晚中心
民政要闻    政策法规    民生养老    专家论点    老龄产业    社老服务    区域发展    老有所为
今天是 2024年4月26日   农历 农历 甲辰年(龙)三月十八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家论点 >> 阅读正文

中国老龄产业应该如何发展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副研究员王桥

时间:2016-2-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权威访谈

  老龄产业将成为“十三五”期间重要的风口。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部署未来五年发展时指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十三五”期间是中国实现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之际,还是中国进入深度老龄社会的临近之时,经济增长降速、老年赡养负担加重,均迫使经济转型加速,以创新红利破解改革难题。

  掀起银色经济时代浪潮

  中国经济时报:养老被称为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对此,您如何看这个市场的情况?

  王桥:我国是世界上以最快速度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约相当于整个欧洲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到2010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已占总人口的9%以上,越过7%“红线”的省份已经达26个。2014年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2050年将达4.3亿,每年净增600万—800万老年人口。

  失能、半失能、独居和空巢老年人的数量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同时,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康复护理、紧急救助、临终关怀等方面需求日益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养老问题的紧迫性、严峻性和复杂性。然而,面临老年人群特殊需求的迅速增长,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远远滞后于老龄化的步伐,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长久之计。

  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福利为主阶段(1949—1979年),在计划经济时代,主要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第二是社区服务阶段(1980—2010年),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1985年,国家对养老服务业进行了改革,实施社区服务的试点。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养老服务业逐步向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1997年,在首次举办的老龄产业研讨会上,第一次提出“老龄产业”这一概念。这一新兴产业囊括了第一、二、三次产业,涉及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是以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而服务的各种行业,从此,养老产业迎来了发展的契机。第三是产业化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新一届政府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采取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填补服务业“短板”、拉动消费、扩大就业的一举多得之策;是“我国养老产业元年”的政策标志。

  老龄化不是社会老化,健康的老年人口增长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达,积极应对老龄化创新养老服务,这一巨型市场将掀起银色经济时代浪潮。目前,城市老年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消费能力和投资能力,社会化养老需要养老产业,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下,国家每年支出的养老金已接近万亿元,随着福利的提高和人数的增加,30年后将会翻番,如此庞大的支出将伴随着巨大的商机,以社会保障启动养老市场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按照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对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的基本需求,养老市场目前年需求至少为1.3万亿元,2020年将发展到3万亿元,有机构甚至预言将达到4万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1%—15%。如此巨大的养老产业市场也吸引了不少具有丰富养老产业投资操作经验的外国投资者,国际养老服务产业已经纷纷登场,瞄准了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市场,而我国企业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机遇,实现养老服务产业化。

  核心是照料服务产业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老年人的主要需求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桥: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养老服务产业的核心是照料服务产业。养老产业的核心不是建房子、购买高端设备和仪器,而是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提供相应服务,然后为了这个服务去建房、购买设备。先有的是老年人的需求,之后是服务运营商考虑如何帮助老年人满足他们的需求,最后才考虑这个服务体系的运作。针对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方面的需求,应在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配齐医生、护士等医务人员,鼓励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人员向社区延伸,充实社区专业医疗人才,这样既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排除子女的后顾之忧。

  老年人的主要需求体现在养老陪护家政业、托管托养服务业、康复护理业、养老医疗保健业、养老地产业、养老保险业以及围绕“以房养老”的金融服务业、房屋评估拍卖业、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这些服务业都是围绕老年人最基本的养老需求——长期照料服务的行业。产业链较长、涉及的领域很广,对上下游行业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

  按照老年人群的基本需求和深层需求,可以将养老服务产业分成三大类:核心产业、相关产业、衍生产业。核心产业包括养老设施、养老机构、老年房地产、老年护理服务业、老年服饰、老年食品、老年医疗等。相关产业包括三方面,即养老设施和机构供应链上的养老用品 (专业家具、专业设施、专业易耗品)等;老年护理服务业供应链上的护理人员培训、劳务派遣、老年护理专业用品、治疗和康复器械等;来自于老年人深层需求的娱乐、学习、旅游、医疗保健、健康营养、心理咨询等。衍生产业包括老年储蓄型投资理财产品、老年地产的倒按揭等金融产品,寿险证券化产权产品、长期护理保险产品、老年融资等资本市场。

  市场出路在中端

  中国经济时报:企业应该如何抓住潜力巨大的老龄市场机遇?

  王桥:要抓住潜力巨大的老龄市场机遇,首先要界定养老服务产业化的概念,即养老服务工作从行政性经营到市场化经营、从事业化管理到企业化管理、从非经济实体到经济实体、从财政维持到自负盈亏的过程,在对养老服务业市场化概念了解的基础上,确定养老服务“盈利性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产业地位。

  养老服务业的三大类型产业——核心产业、相关产业、衍生产业之间的相互补充,可以形成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共同促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现阶段养老服务市场呈现出低端、中端、高端三个市场。低端市场是传统式养老院,服务对象是体弱、需要介入照料的老年人群,占老年人口比例的6%左右;中端市场是养老社区、老年公寓等,面向健康“平民老人”消费的老年人群,占老年人口比例的90%左右;高端市场是产权式养老地产、高端养老院等,面向收入较高、生活独立、相对富裕老年人群,占老年人口比例不到3%。

  低端市场的盈利性差,政府将关注点集中在需要救助的少数人群中,自然而然就走上福利事业的道路;中端市场人气兴旺,当前城市老年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消费能力,有一定的“购买力”但并不太高,有待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激发 “购买欲望”;高端市场是商家以盈利为目的的开发的产品,高端人群购买力强,拥有了车、房、佣人等,生活习惯早已经融入高端消费市场,他们对养老产品兴趣索然,富裕群体与养老市场的交集很小,因此高端市场人气不足。

  市场出路在中端。通过我们对长春市的养老机构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市场的出路在中端,当前的中端市场呈现一个“短缺”态势。我国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低下,感到单调、枯燥、孤独是普遍现象,“机构养老”是被迫意愿,很多老年人愿意通过消费来提高生活的品质,存在相当数量的市场需求。

  政府应从五方面发力

  中国经济时报:政府在老龄产业发展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王桥:第一,转移重心,夯实需求。当下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是养老服务总量供给不足、有效供给不足。而全国养老机构又有50%的床位处于空置状态,这种“供需错位”的现象,进一步放大了养老服务供给短缺的效应。所以,政府要设计如何加大投入、如何制定有效合理的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重机构养老转向重居家养老。重视社区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应该是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化的核心。

  第二,养老政策要实行弹性规划。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供求之间呈现出严重的失衡状态。在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中,要避免“一呼而应”,警惕建养老院“过度跃进”。如果按2亿老年人口的5%计算,也就是需要1200万张床位,需求量大约是在900万—1200万张。如果落入这样的“数字误区”而规划养老院,或将呈现盲目发展的结局。养老设施的需求数量应该按照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进行规划,而不是简单地按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进行一刀切计算。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进行弹性规划。

  第三,完善与养老服务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严重滞后于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老龄化加剧后,相关法律、法规受到极大挑战,老年人的很多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养老服务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纷纷出台各项政策用于支持养老产业的良性发展,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努力完善了各项法律、法规,以促进体系的不断升级,依据法律对养老服务产业进行质量监督和管理。纵观国外的成功经验,社会保障政策以及养老服务制度都始终贯穿着立法制度化。

  第四,加强人才培养,实施激励机制。针对中国养老机构以及养老服务人员技术和管理服务水平低、“硬件”设施差、“软件”服务管理更差的现状,应尽快建设专业的护理人员培养机构,注重提高养老服务业人员待遇,实施激励机制。

  第五,尝试导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即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疾病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起居无法自理,需要入住养老机构接受长期的康复和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所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保险。减少老年人群的养老负担,促进兜底性服务业细分,拉动就业,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