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养老》
养老院的老年人与社会上其他老年人一样,在步入老年期后,其心理和生理都发生变化,有着比物质需求更强烈的心理需要。资料显示: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6%的人存在严重的心理疾病,80%以上的老年人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不善于与人沟通”,“否定自我价值”等负面情绪,除了影响心理,还会给其身体带来伤害,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而在养老院这一特殊的环境中,住养老人还具有社会上其他老年人所没有的特殊心理体验和需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容易使其产生思想消极、适应能力较差、不容易融入集体生活、认同感差等心理问题。心理封闭、心态消极、身体疾患容易使他们产生悲观、失落等情绪,甚至可能出现一些极端行为。目前,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加重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养老机构住养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切实有效地做好他们的心理护理服务,使他们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更好地安度晚年,这些都给养老院的管理者和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
希望本期的特别策划对回答上述问题有所裨益,也希望我国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居住的处所,也是心灵栖息的家园。
心理护理因何成养老服务盲区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院数量不断增加,各种设施和服务项目也逐渐走向完善,相比之下,对老年人的心理疏导则成为目前养老院服务的软肋。一般养老院只能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高档的养老院还会配备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但老人的心理健康却常被忽视。
心理护理必不可少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在不断地衰退,日常护理成为老人最基础最重要的需求内容。所以,通常的理解,老人到养老机构养老,就是为了生活需求,养老机构只需提供日常护理和生活照料就可以了。但西方学者研究表明,老年人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大方面。中国养老产业网创办人周留建表示,大部分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更看重的是养老机构可以满足其心理方面的需求。周留建曾带领他的项目小组多次对老年人群体需求进行抽样调查。在调查研究中他们发现,老年人之所以选择机构养老,首先看中的是养老机构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交流群体,可以满足他们改变精神上空虚、寂寞的需求,并且老年人对精神上慰藉的需求贯穿其晚年的不同阶段,不管他是身体健康、行动自如,还是已处于临终阶段,面临死亡恐惧,其心理上的疏导与精神上的慰藉需求都客观存在。
周留建认为,养老机构作为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产品的专业化机构,不仅要为老人进行日常生活护理,还需要从生理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角度看问题,通过学习与研究了解老人的其他需求特征、老人的特殊心理活动、不同老人的个性差异,开展情绪疏导、心理咨询等精神慰藉服务。因此,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专业化服务,不应该单纯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更应该满足其心理需求,包括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康复照料、心理精神护理等内容的全方位综合性服务。只有在养老服务中重视老人的心理护理、精神慰藉,才能切实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养老机构的市场竞争力。
离专业化服务还很遥远
谈到目前我国养老机构能为老年人提供哪些心理护理服务,周留建表示,在大部分养老机构中,大多数养老护理员仍简单地将养老护理工作等同于喂水、喂饭等基本工作。在谈及具体的心理服务内容时,许多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只是笼统地表示:“老人的心理慰藉需要关注。我们始终坚持‘老人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多和老人聊天,凡事都让着老人,不和他们争吵,不惹老人生气。 ” 其中真正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护理方案者寥寥无几。
周留建认为,在心理护理服务方面,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更容易比大型养老机构做得好。因 为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老人较少,每个护理员负责照顾的老人也相对较少,这样,护理员在为老人提供心理护理与情感慰藉的时候,更容易根据每位老人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服务。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开展心理护理以为老人集体过生日,与老人谈心、玩游戏等亲情化服务为主要形式。虽然这种亲情化服务目前在我国养老行业内较为普遍,但距离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心理护理服务还很遥远。”周留建说。
人才与资金之困
为什么经过多年发展,养老院的房子越来越漂亮,硬件设施越来越完备,但其心理方面的服务水平却依然停滞不前?“人才与资金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两大原因。”周留建分析道。
人才问题一直是制约养老行业发展的瓶颈。据民政部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1.67亿,而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只有20多万,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不过几万。其中具备一定老年心理学知识,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心理疏导服务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养老行业从业人员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即对工作有责任心,对老人有耐心,能吃苦耐劳者即可。在养老机构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以中年妇女为主。由于她们专业知识匮乏,所能提供的服务大多局限于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照料。而由于薪金待遇低、工作时间长、需要长期面对失能失智老人等原因,护理人员很容易对他们的工作产生厌倦情绪。如果不能自我调节以缓解工作压力,这些消极因素可能直接导致他们与老人之间缺乏沟通,产生隔阂,成为护理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护理与精神慰藉服务的一大障碍。
心理护理方面人员的缺乏,引起了一些老人家属的担忧。尽管父母在养老机构可以衣食无忧,但是他们更希望养老机构可以在心理护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一位老人家属不无抱怨地说,“现在一些高龄老人的自卑心理和抑郁情绪较为普遍,亟需得到疏导和缓解,而在这些方面养老院显得无能为力。”
资金问题则是阻碍养老机构拓展心理护理服务的又一原因。养老服务业属于微利行业,投入大,收益薄,收效慢,投资回报率不高,初期基本处于亏损状况,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经营状况更加艰难。
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都是租赁房屋经营,房屋租金是其最大的开支,一般达到机构经营收入的25%。由于近年来房屋租金大幅攀升,加之房屋的日常维护、设备的添置及工作人员的工资等花费负担,加在一起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平时院里的财务状况已经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我们根本就拿不出多余的钱来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况且以我们目前的工资水平,也无法达到他们的薪金要求。”位养老机构负责人无奈地表示。
对此,周留建认为,在每个养老机构都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想法并不符合实际。他表示,养老机构可以通过各种培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使他们在掌握基本保健、护理、康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适当了解一些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老年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这样,他们可以对老年人进行一些简单的心理疏导与精神慰藉。另外,采取相应措施,如根据工作绩效增加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提高员工福利水平等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积极引导护理人员关注老人心理健康,增强员工与老人及家属的沟通与互动对提高养老机构心理护理服务水平也十分必要。
同时,还需民政部门从政策层面对养老机构进行积极引导,适时出台养老机构建设规范化标准,并将建立老年人心理咨询室作为其中一项要求;适时修订《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提高养老护理员准入门槛,要求初级养老护理员具备心理护理技能。只有这样,养老机构心理护理服务匮乏的现状才能得到根本性改观。